被看不见的孩子能有多糟糕?无价值感和不自爱

发布时间:2022-06-27 来源:听心教育心理网 1593 阅读
公益低价心理咨询,每次100元,需满25岁,每天3个名额,预约咨询:18522868098(同微信)。

一个不被家长看见的孩子会有多么的无价值感和不"自爱"?

我们来看一个最近的微博热搜#17岁少女因渴望在家里被看见吸毒#

20岁浙江女孩小鲍,因多次吸毒,被送到戒毒所戒毒。小鲍13岁时,一直疼爱她的爷爷去世了,父母又闹离婚,小鲍觉得"这世上好像没人爱我了"。
因成绩不好,小鲍辍学了,父母恨女不成钢,生了妹妹,全家人的注意力都转移了,小鲍成了"看不见"的孩子。
在男朋友的怂恿下,小鲍明知毒品还是尝试了,"既然没人在乎我,吸毒又怎样?"17岁时,小鲍被父母送去强制戒毒。
治疗过程中她感受到自己是渴望在家里被看见的,倔强、叛逆,都是为了表达这种渴望:"她需要爱,同时也是被爱的。"

太多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就够了,就像养一个宠物一样,提供温饱,但从不追求情感共鸣。也有些家长认为物质条件好孩子才会幸福,其实不然。
但在中国的家庭中,孩子和父母存在强烈的共生感,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模式是早期安全感和价值感的由来,如果孩子长期被"看不见"会引发强烈的低自尊和无价值感。
加之孩子心性不成熟,为了赢得父母的关注会出现很多行为上的问题,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。上文的小鲍就是一个例子。

那什么样的父母会导致"看不见"孩子呢?

其实宫崎骏的电影《千与千寻》就做出了很好的诠释:

当千寻随父母搬家到另一个城市,一个人躺在车后座上郁郁寡欢。父母只顾着感受来到新城市的兴奋,却根本没有看见千寻的苦恼。

当千寻悲伤地发现,手中那一束好朋友送她的离别之花已经打蔫儿枯萎的时候,妈妈根本没有看到千寻内心的忧伤和痛苦,而是满不在乎。

千寻的父母因为好奇,不顾千寻的央求,执意想要走进那条漆黑的通道。

父母根本没有看见千寻的恐惧,用"不跟着我们走就不要你了"式的逼迫,逼着千寻跟着进来。

千寻越不过去溪流,他们不扶。

千寻反复拒绝和抵抗继续向前走,他们不理。

到了餐馆,千寻提醒他们,不要在未经同意就吃人家的东西时,他们不听。

在整个探险的过程中,千寻的的爸爸妈妈不曾等待过千寻一次,而千寻只能全程追赶着父母的脚步。

由这些情节我们可以看到千寻与父母的相处方式,他们只把孩子当做成年人附属品,并没有把她当做是一个活生生的、有自我价值的"人"。

于是,千寻在诡异的世界里,最大的劫难,便是忘记自己的姓名。

名字,就代表着"自我"。失去姓名,就是失去自我。

无脸男没有姓名,没有面貌,他的一切价值观完全取决于他人。因此,他是那个最没有"自我"的人。

白龙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时,一瞬间便恢复了自我。

而千寻的自我,在父母的忽视之下,差一点也失去了。

一个人的自我价值,来源于初始的生存环境,即原生家庭。

所幸的是,坚强善良的千寻在魔界抵抗了一切磨难,真真正正地体验到了成长,找回了自我。

所以,即使故事的最后,父母依然"看不见"她的美好,她也能够继续坚定地走出桎梏,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。

但太多孩子在父母"看不见"中迷失了自我……

孩子的出生没有选择,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用心去聆听孩子,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看见、被懂得、被尊重,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
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看见。

心理健康问题咨询:18522868098(同微信)

咨询热线

18522868098

微信咨询

18522868098